人人是哪里做的不好么?
先说结论:产品体验、双微出现、甚至定位转型都不是人人没落的致命伤,人人死在运营上。
因为在强需求和硬内容面前,用户体验真的没你想得那么重要。这也是为什么最顶尖的自媒体人的公众号几乎不排版的道理。
人人网为何被抛弃
事实上,对于人人网这种量级的互联网企业,瘦死的骆驼比马大。人人依然算的上是成功的。
但对于一个曾经顶着中国Facebook光环,国内最大SNS和承载无数年轻人青春回忆的互联网产品,走到今天这个地步,难免让人唏嘘。
悲伤的是,无论是内容运营,还是用户运营,人人只能配得上糟糕两个字。
人们上社交网站的目的无非两个:看感兴趣的内容,看感兴趣的人。
“生活常识化妆技,十二星座小秘密。不看后悔成功录,论文大全雅思题。恋爱金句传送门,男默女泪蛋疼文。读到哪句心痛了?不顶不是中国人。”这是常态。
当朋友圈出现频繁的集赞和抽签的时,腾讯果断出台政策封杀,为了维护纯净的朋友圈环境。人人上不转死全家的诅咒贴出现时,管理员去哪了?更不要谈为大学生群体量身打造内容和社交环境了。出现这种情况,只因人人内容原生能力太差,很少有自己培养的精品内容和明星用户。
而精品内容往往是明星用户创造的。要造星,你给他的好友加上限干什么?他发的内容被到处抄袭无处维权怎么办?为什么他的内容在百度上被检索时需要登录才能查看?
后来人人终于推出公众平台,新浪微博崛起了,明星用户迁徙。
当一个部落最有话语权的那批人离开了,那么这个部落会逐渐解体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人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没落的。。
最近来访、一年前的今天、今日之星、好友档案,过生日满屏的祝福,都是人人的赋予我们的回忆。它曾经美好。
关于学术的讨论、政治的争执、甚至吐槽和撕逼,它曾聚集了中国最热血、最有独立思想却对现实束缚完全不买账的大学生群体,往前推25年,这些年轻人会走上街头。
上图是这篇文章的封面,照片是我和同学穿着动物睡衣在宿舍楼下游荡时拍的。当时被学校一个街舞社团上传到了人人公众主页,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心情。
后来我自己运营了人人、微博和微信账号,给身边的人输出它所能贡献的全部影响力,却再找不到当初的那份心情。
陈一舟亲口承认中国的Facebook是腾讯,他的心思都放在了投资上,小孩子才分对错,除非人人易主,推倒重建。
但我仍对人人的回归怀有期待,我一直在等待那一天的到来,等待发一句:为逆袭而生。
微博微信
人们上微博多数用来获取资讯,用微博社交的那是明星和大V。所以微博是媒体属性,它和人人网在社交领域其实产生不了多少竞争。
微信虽然是天生的社交产品,但用户人群聚焦强关系,然而人人把六度分割理论植入到了DNA,所以有一种关系叫“我有你人人”。我们有很多共同好友,我们在网上说过话,虽然我在现实中并没有见过你。
朋友圈没有转发,没有分享,这是一个熟人越来越熟,反观人人则显得更为开放,最明显的体验是:离开人人再也没有和别人在网上撕逼的快感,文艺青年们也失去了写风花雪月的平台。
人人、微博、微信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互联网产品,产品也好,人也好,把失败的原因归咎到对手太强是很荒唐的事。
然后是定位
2005年,人人前身校内网在清华校园诞生,创始人王兴将SNS正式引进中国。王兴是一位极有商业嗅觉的企业家,Facebook才刚刚拿到天使轮投资,还属于看不到未来的阶段。但养父王兴囊中羞涩,无奈将人人卖给了千橡互动。
2009年,校内网改名人人网,把用户定位从校园扩散到全社会。
这个战略有错吗?哪怕从现在倒回去看当年人人的决定,都难以评价这个改变是错误的。
例子就在眼前,Facebook诞生在哈佛校园,成功转型为全民社交产品,并取得巨大成功。
人人的转型非但没有错,而且是必经之路。青岛网络公司新思维网络是一家专业从事:青岛网站建设、青岛网站优化及400电话办理于一体的大型网络机构。
不同于微博、知乎、贴吧、豆瓣等网络社区,人人社交关系的建立几乎全部基于学校这个时间短暂、空间局限的线下社区,显然,这批人随着毕业的到来离开人人几乎是必然的。
也许人人错就错在,除了定位转型,导致用户不仅没有扩散到全网,连原本学校的用户也流失了。
最后是运营。